最近,浙江嘉兴新开了个“胖都来”卖场,开业时一众明星扎堆送祝福,可名字一亮相,消费者直呼“这不是胖东来吗?”胖东来作为行业标杆,品牌辨识度很高,而“胖都来”三个字与其仅一字之差,难免让人误解。到底是老板姓都碰巧撞了名,还是刻意“搭车”蹭热度?
《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》有要求,字号不能与同行业在先有影响的名称“撞脸”,更不能“搭便车”。这条规定的初衷很明确:防止不正当竞争,保护合法企业的无形资产。如果我们给自家儿子起名叫“阿里”,开店就叫“阿里爸爸”;自己改名叫“京东”,开店就叫“京东超市”,这样行吗?毕竟,品牌名是企业的脸面,要是满大街都是“高仿脸”,消费者分不清真假,市场秩序就乱套了。
企业自主申报名称,登记机关负责“把关”。从流程看,“胖都来”能顺利开业,说明当地登记机关初审时没发现明显问题。但是,消费者看到“胖都来”就想到“胖东来”,算不算“近似”?法律上,“近似”的判断标准模糊,既要考虑字形读音,也要看是否容易混淆。对登记机关来说,这种“近似”的判断,往往需要结合实际影响,而非单纯字面比较。
现在“胖都来”已经开业了,登记机关如果发现名称不合规,这该怎么办?可以主动纠正,企业或个人觉得名称有问题,也能申请复核。现在胖东来已经采取行动,邮寄律师函、准备材料,下一步要么申请行政复议,要么直接打官司。无论走哪条路,最终结果都会给市场一个交代——“胖都来”要么改名,要么自证清白。
可即便法律能还“胖都来”一个公道,它也未必能赢回消费者的心。消费者或许不会深究法律条文,但“李逵碰上李鬼”的调侃,已经足够让企业形象打折扣。更何况,零售行业竞争激烈,消费者选择多的是,谁愿意为一家“高仿店”买单?
那为什么还是有些企业非要在名称上“搭车”呢?说到底,还是对品牌建设缺乏耐心。起个响亮的名字、设计个独特的logo、讲好一个品牌故事,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。而“蹭热度”成本低、见效快,短期内能吸引眼球。但长期来看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消费者不是傻子,今天能被名字忽悠,明天就会用脚投票。
与其在名字上抖机灵,不如在产品和运营上多下功夫。胖东来之所以能成为行业标杆,靠的不是名字,而是“服务至上”的理念。从免费维修到投诉必究,从员工福利到社区公益,胖东来用细节赢得了口碑。这才是真正的“大智慧”——与其模仿别人的名字,不如悉心打造自己的品牌。
当然,法律是公平的。如果“胖都来”能证明自己没有“搭车”意图,且名称符合规范,那它当然可以继续用这个名字。但对企业来说,法律是底线,品牌是上限。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,光靠合法还不够,还得靠走心。

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
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